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眷遊食光」網站上線 2238筆灰色記憶開箱 喚起共同的彩色記憶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為了發展屬於臺灣的「文化DNA」,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經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透過系統性和主題性的「收、存、取、用」機制,將無形的記憶,透過照片、影像等數位化方式進行保存。109年文化部攜手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補助10個團隊以榮民與眷村為主題發展各式各樣的議題,收存逐漸被遺忘的記憶。經過17個月的努力, 2238筆數位記憶於今日開箱,「眷遊食光」網站正式上線,邀請大家走進從前,回首過往,前瞻未來。網址:https://memoryofvamdv.culture.tw/ 。 文化部所屬機關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日辦理國家文化記憶庫榮民與眷村主題「眷遊食光」成果網站發表會,透過眷村美食料理,建構新與舊及女性常民生活甘苦的連結故事。發表會特別邀請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王振全團長及張春泉老師,表演由「外省人」引入的說唱藝術為活動開場。民國38年以降,「外省人」大量遷入台灣,在這塊陌生的土地生根落戶。臺灣從南到北都曾有眷村駐留的痕跡,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榮民與眷村文化是台灣歷史組成的重要基因,以知識、故事到品牌,從眷村及榮民溫暖的生活故事出發,找到地方灰色文獻、找到彩色的有趣時光,不再是外省人,而是有溫度、溫暖的臺灣人。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隨著時間與社會的改變,眷村的生活風景雖已逐漸消逝,但保留下來打拼的精神與面對艱困的韌性,已成為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份。多元開放的台灣,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創意,國家文化記憶庫保存文化記憶,發掘在地文化DNA,呼應李永得部長三感一力(歷史感、價值感、國際感及創造力)的政策,奠基在文化的基礎上,在國際上才能創造台灣品牌。 榮民榮眷基金會徐健寧秘書長表示,感謝10個團隊近2年來投入榮民與眷村記憶收存,更感謝榮民伯伯們遺(捐)贈的大愛,基金會得以有經費挹注於眷存文化的保存。過往的回憶不乏痛苦的日子與難困的歲月,但是苦澀的回憶裏夾著欣慰與驕傲,臺灣的成長發展,在這些片片段段、但又極親切的回憶中拼湊起來。「眷遊食光」紀錄各類眷村子民的生活與家庭,我們看到生根的力量,擴散出新一代的經濟動力與建設,回顧過去,喚起共同的記憶,讓我們手牽手,走出更出美好的未來。 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賴昆祺研究員表示,導入科技力整合榮民榮眷在地知識,除了收存榮民與眷村主題文化記憶,文化部鼓勵擴大應用國家文化記憶庫素材。本次專案在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的整合下,與東華大學跨界合作,將文化記憶結合大學課程,導入ARCGIS故事地圖製作,創作故事地圖。東華大學郭俊麟副教授的教學影片,亦將放在網站提供大家學習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